北宋名臣韩琦之侄韩公彦曾任武安知县

宠弟狂魔 发表于 2023-12-6 15:05: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北
北宋名臣韩琦之侄韩公彦曾任武安知县,组织射生户同官府一起围剿西山盗贼
文/白延平

我近读文友博文,获知武安历史文化研究会组织“寻找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武安知县”活动,征集历史上武安县令(长)、县丞等历史人物的事迹,突然想起编纂《武安城志》时,曾考证《武安县志》(1990版)“大事记”以及“军事志”中记载的一件史实,即“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军事志记载的是庆历三年),因武安地跨西山为民'盗'会聚之地,官府置'射生户'与官兵共同镇压。”在查找该史实出处时,我从《钦定四库全书·安阳集·卷四十六——侄殿中丞公彦墓志铭》中查到了有关的文献,虽然语言表述不尽相同,或是该事件的一个出处吧。

侄殿中丞公彦墓志铭
原文摘录如下:
……庆历三年夏,(韩公彦)就差知汝州叶县事。转太常寺太祝。俄改知磁州武安县事。县跨西山盗贼之薮,公彦乃籍邑之射生户者,使各占其地,遇盗发则与当捕之吏共捕之,条其赏罚,示以必行,盗奔它境。六年秋改大理评事。七年秋差通判怀州事……

……嘉祐元年冬,改殿中丞。郡有宿寇时发闾里,民以为患。公彦乃举武安制盗之法增损之,以令其下,讫三岁无盗……

从上书两段墓志铭可知,韩公彦大约在北宋庆历三年(1043年)至庆历六年(1046年)期间任武安县知县,历时3年。

侄殿中丞公彦墓志铭
为韩公彦撰写墓志铭的作者是他的叔父北宋著名政治家、词人韩琦(1008年8月5日~1075年8月8日),字稚圭,号赣叟。相州安阳县(今安阳市)人。曾任陕西安抚使,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人称“韩范”。后入朝升任枢密副使,与范仲淹、富弼等主持“庆历新政”,又称“韩富”。韩琦是历真宗、英宗、神宗的三朝元老,堪称“宋室柱石、社稷之臣”。

侄殿中丞公彦墓志铭
现在,我们可以根据韩琦撰写的《侄殿中丞公彦墓志铭》为曾任武安知县的韩公彦做一份档案。

姓名:韩公彦;字:师道
性别:男
民族:汉族
籍贯:相州安阳县人
出生年月: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和其叔父韩琦同年生。这一年,成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这一年,宋、辽签署“澶渊之盟”。)

家庭出身:官宦之家。曾祖韩构(太子中允、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燕国公);祖父韩国华(右谏议大夫、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魏国公);父亲韩球(湖州徳清尉、赠光禄寺丞),韩琦的长兄。韩公彦为韩球次子。

侄殿中丞公彦墓志铭
人生履历:
就学时,与叔父韩琦一同上学,因韩琦四岁时,父亲韩国华去世,韩琦由兄长抚养教育,所以,韩公彦同叔父韩琦一同生活学习。韩公彦不仅“辞章甚敏”,而且“干家事尤长”,父亲常常把一些家务事交给他办,韩公彦都能办好。他曾经说:“我所以能办者无他,勤而不私,尔移我此心以治吏事,宜无甚难者。”

科举时,韩公彦并没有叔父韩琦的才情和运气。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韩琦中进士。因韩公彦“废学”,“天圣中有诏,少卿监以上殁,于五经郊恩者,许录其子孙一人。”韩公彦依靠其祖上的“丰功伟绩”,荫任为“郊社斋郎”。

做官时,韩公彦先后任南仪州岑溪主簿、楚州宝应县主簿、开封县丞。康定元年秋(1040年),韩琦任陜西经略安抚副使时,征辟为将作监主簿,签署保静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庆历三年夏(1043年),以翰林学士举荐,以原官知汝州叶县事;转太常寺太祝;不久改知磁州武安县事。庆历六年秋,改大理评事。庆历七年秋,差通判怀州事。皇祐元年(1049年),改光禄寺丞,二年春知荣州事,后迁大理寺丞。五年冬,转太子右赞善大夫。又知和州事。嘉祐元年冬(1056年),改任殿中丞。

主要业绩:韩公彦岭南主簿任上,他为民解忧,“但日与其民辨讼之枉直而平其疾苦。”将作监主簿任上,“宿椐汴渠之冲,事甚剧,公彦悉心赞画。”怀州通判任上,雨水成灾,民众大饥,“公彦与其守夙夜经虑,诱郡豪出粟,极力赈恤,全活甚众”……因为很多生平业绩,与武安无关,故不赘述。

侄殿中丞公彦墓志铭
下面,我们重点讲讲韩公彦任职武安知县的背景和业绩。

庆历三年春夏,中原大旱,河东、山东、京东路发生大饥荒,饿殍遍野,民不聊生。

大灾之年必有大盗。先后由“捉贼虎翼军”大头兵王伦、陕南商山的张海、郭邈山等起誓造反,北宋约240来个州被造反军攻破40多个。虽然造反军被宋军及时剿灭,但各地小规模盗贼仍猖獗横行。正如欧阳修所言:“今兵戎未息,赋役方烦,百姓嗷嗷,疮痍未复,救其疾苦,择吏为先”。

面对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政治危局,宋仁宗决定推动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发动一场政治改革运动。首先通过严格考核,将一大批碌碌无为或贪腐的官员“下课”,提拔了一批务实有为的能吏,实行庆历新政,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岌岌可危的政局。

当时,武安县是全国冶铁业基地,大宋王朝在全国各地设管理冶铁业“十务”,其中一处就有武安县固镇。武安县凭借着冶铁业的优势,在北宋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有着显赫的历史地位。因此,朝廷选择一位拥护新政、维护稳定、发展经济的武安新知县至关重要,而韩琦的侄儿韩公彦就成为朝廷改革派的最佳人选。

侄殿中丞公彦墓志铭
韩公彦走进了武安城正本街县衙,面临的第一要务是维稳。

武安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武安县志》(嘉靖版)称武安:“旁晋,极秦,跨燕,蹑赵。鼓山峙于前,定晋嶷于后,洺水流于左,太行耸于右,地险天成,为中州藩蔽。”明代学者崔铣编著的《彰德府志》称:“武安并山作邑,西据十八盘,要害地也。”武安进士白芬也曾写道:“涧白峪、摩天岭皆险也,邻晋东南鄙,隶中原西北天隅,安危寄之,守地实在“武”矣。”这些文献资料无不说明武安实为设险守国之义也。

而当时武安西部太行山区却成了与朝廷作对的“盗贼”聚集地,他们依托山水险峻之势,同大宋官兵开展游击战,不外乎“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战法,确实让武安知县、官兵衙役头疼不已。

为了及时发现并剿灭盗贼,知县韩公彦将目光盯在本地的射生户。
射生户,词典解释为“猎户”
武安西部山区山高林密,雁鹤雉鸡、狼狐猴獐等野生动物出没其间。当时并没有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朝廷为了更多地获取野生动物皮毛等产品,用来向辽、西夏国“岁赐”和“岁贡”,积极鼓励射生户猎杀更多的动物,可以顶替所交赋税,还可以收到奖励。直到大清康熙年间,武安还要上贡野生动物的产品。

清康熙年间的武安知县黄之孝曾写过一篇《土产论》,全文摘录如下:
武安所产, 非有若象齿、鼋龟、黄貔、赤豹也,不过民生食用之物耳。闻之往例,因其地近太行,川通洺水,岁索狐皮、山麝、蟾酥等物。不知此数物者,虽旧载方产,而非地方所有。一奉追呼,皆购自邻省以应命。剥肤之痛有年矣。余深悉其苦。下车后,民颇德之。夫人同此心,后之君子不贵异物以朘民膏,其持守必有更倍于余者矣!

与韩公彦同时代的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曾写有一篇《射生户》 的诗:“射生户,前日献一豹,今日献一狼。豹因伤我牛,狼因食我羊。狼豹诚为害人物,县官赏之缣五匹。射生户,持缣归。为人除害固可赏,贪功趋利尔勿为。弦弓毒矢无妄发,恐尔不识麒麟儿。”还有一首《驯鹿》一诗也写到“射生户”:“饮泉啮草当远去,山后山前射生户。”

作为民间一种职业的“射生户”,本职工作是打猎,武安知县韩公彦却创造性地将他们组织起来,成为维持地方治安的民兵,让他们各自据守险要地形,遇到盗贼袭扰,则与官兵、衙役一起出击追捕,而且,他还制定了一套奖罚制度,公示后严格执行。

兵民乃胜利之本。武安的地界终于容不下盗贼横行霸道,盗贼无奈逃奔它境。

嘉祐元年冬,韩公彦改任殿中丞。其辖境内时有惯匪袭扰乡里,韩公彦总结“武安制盗之法”,即组织“射生户”同官府一起参与治安维稳工作,命令部下贯彻执行,三年内境内没有盗贼袭扰。

此后北方各地在“射生户”的基础上成立“弓箭社”,以每家每户出一个男丁,建立民间自卫武装,“带弓而锄,佩剑而樵,器甲鞍马,常若寇至。”“武安制盗之法”推而广之,对于北宋维持地方治安和边境安宁发挥了一定得作用。武安知县韩公彦可谓功不可没!

侄殿中丞公彦墓志铭
家庭成员:韩公彦的第一任夫人是魏国公宰相枢密使贾昌朝从侄韩城知县贾昌符的女儿贾氏,不到一年去世。第二任夫人是职方郎中张文昌的女儿张氏,封仁寿县君。生子韩确、韩恺、韩恬、韩恪以及五个女儿,其中三个女儿分别嫁给了朝奉大夫知安州孙扶、新安新兴尉王恺、相州司户参军陈厚。

逝世年月:宋嘉祐四年(1059年)农历正月初四,韩公彦病卒,时年五十二岁。
韩公彦与其叔韩琦同岁,当韩琦为韩公彦执笔书写侄儿墓志铭时,其悲痛心情可想而知。

噫公彦兮 行亷节劲 为子克家 在官能政明而守法 当世谁竞 怡然处约 众则奚评宜享也丰 嗣门之盛 如何始衰 遽此不幸夫子言易 善兮有庆 及系辞焉 又贵知命庆为教邪 命其黙定 不然何为报之戾哉 诉于天兮孰听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