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中国传统村落——武安白府村

温柔鑫 发表于 2023-11-12 15:15: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北





提起武市安的白府村,其实早有耳闻,但多年来一直无缘去看看。2023年11月4日,星期六,受武安市民协之邀,终于走近了白府村。之所以说是“走近”,是因为只是走马观花的看了了一部分,浮光掠影,并没有仔细地去深入了解,所以不敢说是“走进”。

没有来白府村之前,总是想当然的以为——“白府村”,可能是村里姓白的人口多,而且姓白的有个大户人家曾经居住的“府邸”比较有名,因此被称为白府村,和我们一起去的几个朋友,基本上也是这样的“以为”。等走进村里了解才知道,我们的确的是“想当然了”——原来是该村相传建村于明朝永乐年间,因村东南有一座红门寺,寺内供奉有一百多尊佛像,故取名“百佛村”,之后演变为“白府村”。看来,好多地名、村名都是有其历史渊源的,不能“想当然的以为”。

经村里接待的老书记朱海平介绍才知道,村里倒是有姓白的,但没几户,姓朱的是大户,占80%左右。

白府村位于武安市北18公里,隶属邑城镇。属丘陵地带。走进村里的第一印象就是“不是上坡,就是下坡”,很难找到一块儿平整的地方。村内地势西高东低,中间一条自然排水泄洪的河沟,传统村落沿着水的走向位于河沟两岸,有着独特的建筑形态和完整的村落格局,大都是清末民初的建筑,传统住宅一般为典型四合院,多是抬梁式木构架建筑,以青砖包土坯为墙体,工艺考究,别有韵味。新民居不断在外围修建扩展,岁月经年,传统村落已成了大家现在所说的“空心村”。 2012年12月这片古民居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基本都是姓朱人家的宅院。东西河道两岸的古民居建筑,一街两行无不例外都姓朱,均为平房,每院有侧门,多是一进三个院,主仆住宅分明。还有一进五穿院,依地形而建,河道南的民居以南屋为上,河道北的民居以北屋为上,错落有致,拾阶而上。有一小部分,因年久失修,有的门楼挺好,里面的房屋,已落顶或倒坍。不禁让人感叹岁月的无情,也有了一种古村落亟需保护的迫切心情。

传统村落中还有关帝庙、土地堂(据庙碑记载:原建于清代康熙五十五年(1717年)、天地庙等古建筑,土地庙的一幅对联,印象深刻,“土能生万物、地可发千祥。”村中一棵老槐树,枝繁叶茂,牌上写的是树龄400年,而村里老人却说,老槐树有六百年了,是明朝时期迁徙过来时先辈们种下的。

几处古井呈现出岁月的沧桑,据说古井这几年又出水了。

据老书记朱海平介绍,白府村当年人少地多,人均达到八亩地。“三十亩地一头牛,孩子老婆热炕头。”是当时人们的理想生活。随着人口的增加,现在人均达3亩地左右,由于多是旱地,只能种植小米、红薯等耐旱农作物,基本上就是每年种一季。随着改革开放和国家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的推进,白府村也开启了“以农为主,发展养殖业”发展模式,近年来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增多,从事农业生产的占60%,从事务工、经商、养殖业和服务业占40%。村里因地制宜,大量种植耐旱农作物红薯和谷子,建立了粉条加工厂、成立了“武安市科源种植有限公司”,专项加工小米,如今,白府村的粉条和“白府小米”,已成为这个古老乡村的品牌产品,名闻遐迩。

衷心地祝愿,白府村的古民居能得到妥善保护,村里的经济飞速发展,村民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