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山遗址

凡心 发表于 2023-9-5 17:28: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北
粟的最早发源地
  国内专门发表有关农业考古学研究成果的大型学术刊物《农业考古》1982年第2期《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农耕文化中的作物》一文中说:“这是粟出土发现年代最早的的证据,这一发现把我国黄河流域植粟的提前到距今八千年,也修正了目前世界农业对植粟年代的认识”。  磁山先民已积累了春播、夏锄、秋收、冬藏的农耕生产知识和经验。遗址中多达70%以上的生活和生产工具,数量众多的窖穴和灰化粮食窖藏,说明当时农业已有很大发展,已成为人们重要的食物来源。

在磁山遗址,据1976—1978年发掘资料统计,在存有黍粟碳化物88个窖穴,按比重和容积测算存储十多万斤。现场发掘者所述:“出土时略显霉绿色结块,可以清晰的看到颗粒,但接触到空气一会儿风干就灰化了,只是当时保存这些颗粒十分困难。”

后经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对窖穴样品进一步鉴定,认定是黍和粟的痕迹,这一重大发现正如有关专家所述:“磁山遗址出土的古粟,不仅是中国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粟,而且也是迄今世界上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粟”。

家鸡的最早饲养地
  在磁山遗址中,除了发现大量的石器、陶器、骨蚌器及窖穴灰坑堆积的“粟灰”外,考古专家们还发掘出较多动物骨骸,据专家从十几件完整的跗蹠骨以及锁骨、股骨等标本数据分析研究,属于由野生原鸡经人工驯化饲养出来的家鸡。但是磁山先民并没有想到,随手抛弃的一根啃完的鸡骨,现在竟然奇迹般地成了重大考古发现,占据了世界家鸡驯养史上最早的记录。

核桃的最早栽培地
  磁山文化时期,虽然农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采集活动仍是人们赖以生存、维持生计的重要生产活动之一。考古工作者在几乎所有窖穴灰坑或地层中发现有已经碳化的核桃壳,而且数量还相当可观,还有尚未食用的榛子、小叶朴树籽堆积,提供了磁山先民从事采集及其它野生植物根茎、果实活动的实证。值得一提的是关于核桃的产地问题,过去一般认为核桃是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时引入内地的,故又名“胡桃”。磁山遗址碳化核桃的发现,是我们对核桃的产地及时间有了新的认识。


陶器的最早制作地
  陶器烧造是新石器时代标志性的生产活动之一,泥条盘筑法是最古老的陶器制作法之一,器形不规整,器壁不均匀的原始性仍是最大特点。磁山遗址出土大量生活陶器,如陶盂、支脚、侈口罐、小口壶、三足钵、碗、杯、皿等,部分器物外部进行修饰,在器物表面上拍打、压印、刺剔、刻画或贴塑出纹饰。陶盂、鸟头形支脚可以称得上是鼎和现代炊具的“祖形”,陶片上的编织纹、席纹、绳纹等纹饰透露出掌握了编纺织技术,同时也反映了磁山先民原始审美意识。

当时,原始手工业并非独立的生产行业,而是为满足氏族内部需求所必须从事的生产活动。主要有石器和骨器加工、陶器制烧及编织纺织等。遗址中数量众多的实物遗存显示,当时的石、骨加工技术日渐成熟,制陶业发展迅猛,编纺织业充满生机,器物品种已基本可以适应当时的社会生活需求,充分体现了磁山先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


磁山文化时期,人们追求艺术、向往美好的意识已经产生,以万物有灵及崇拜与祭祀为特征的原始信仰也已初步形成。遗址中,不仅出土的各类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佩戴饰品等,均包含着人们的艺术思维和艺术创造,而且,所发现的鸟头形支脚、“卵石面”和“组合物”等崇拜或祭祀遗存,也反映了磁山先民的原始信仰和精神寄托。

磁山文化的发现,是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史上的一件大事,引起了各级文物部门、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等学术机构的热情关注,也得到了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几十年来,慕名前来遗址考察的国内外专家、学者络绎不绝,追根溯源、百家争鸣的研讨活动盛况空前,文物陈列、集中展示的宣传活动推陈出新,打造文化品牌、促进经济发展的文化节庆活动高潮迭起,不仅为学术研究、陈列宣传、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谱写出了新的篇章,也使古老的磁山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

勤劳智慧、敢为人先、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磁山先民向我们诠释了磁山文化的精神“内涵”,让我们铭记、传承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