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考古百大发现:武安磁山遗址

王小丫 发表于 2022-11-16 09:48: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北

导语:2021年10月18日,“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开幕式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举行。值此中国现代考古学百年之际,开幕式上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下面请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百年考古百大发现系列六:河北武安磁山遗址。

在河北省西南部有一座钢铁城市武安市,位于太行山东麓,群山峻岭雄浑壮丽,河水湖水柔媚深邃,被誉为“冀南宝地、太行明珠”,武安市现有7家4A级景区。但是武安还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河北武安磁山遗址。

武安城市夜景

地理位置

磁山遗址又称磁山文化遗址,位于河北省南部武安市磁山村东约1公里处的南洺河北岸台地上,东北依鼓山,距武安城17公里,是中国最初发现的一种新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址。因首先于1972年在河北省武安县(1988年撤县建市)磁山村被发现而得名。遗址总面积约14万平方米。

磁山遗址地理位置示意图

发现过程

1972年,为了治理水患,决定在磁山村修建水库,在修建过程中发现了磁山文化遗存。1976年至1978年三年间,为了保护遗址文物不被破坏,专家学者组织人员在这里进行了三次发掘,发掘面积达6000平方米。

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蚌器、动物骨骸、植物标本等约6000余种,为寻找中国更早的农业、畜牧业、制陶业的文明起源,提供了可贵的线索。

手制陶器

磁山遗址出土的陶器均为手工制作而成,制作工艺为泥条盘筑法和捏塑法。出土陶器材料以夹砂红褐陶为主,泥质红陶材料较为少见,羼和料有细砂、粗砂、石英和云母等。烧成温度为700℃~930℃左右,陶质粗松。

器形分为盘、碗、钵、壶、罐、盂、豆、四足鼎以及支座等,其中,以盂和支架最具代表性。盂有圆形和椭圆形两种,皆直壁平底,数量最多;支座为倒置靴形,实心或圈足。

粟的起源地

根据考古发掘,当时的磁山文化处于母系社会的繁荣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较为成熟的房屋建造技术。磁山遗址发现的房屋为半地穴式房屋,除了发现用于制作石器、陶器的加工场所外,还发现了大量人类用于储存粮食的窖穴,窖穴内堆积的粟灰一般堆积厚度为0.2-2米,有10个窖穴的粮食堆积厚达2米以上,数量之多是惊人的。

 

据参加考古工作的人员回忆,这些粮食刚出土时,尚有部分颗粒清晰可见。以往认为粟起源于埃及、印度,磁山遗址粟的出土,提供了中国粟出土年代最早的证据。这一发现,把中国黄河流域植粟的记录提前到距今七千多年前。

家畜饲养的起源地

农业的发展,又为人们饲养家禽提供了物质条件,遗址中发现了大量被人们食用后遗弃的多种动物骨骸,其中家鸡、家猪、家犬的骨骸最引人注目。磁山遗址出土的家鸡骨骸是已知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家鸡骨骸,比原来认为的世界最早饲养家鸡的印度,要早3300多年。

磁山文化的重要意义

中国已故著名考古专家夏鼐先生指出:“磁山文化遗址的发现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突破。”它为研究和探索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提供了丰富、宝贵的地下实物资料。

磁山文化的出现,使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开创了种谷养畜新纪元,开启了粟作农业的先河,奠定了早期中华文明的历史基础。“磁山文化”的发现,向世界宣告:磁山是粟谷的发祥地,黍的起源地,核桃的最早栽培地,鸡的最早养殖地,陶器最早制作地。正是勤劳智慧的磁山先民早在8000多年前创造了承前启后的辉煌,人类从此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旧时代,开创了农耕文明的新纪元,这在中华文明史上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