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粟山村位于北安庄乡政府驻地东南1、5公里处。东与魏粟山村相连,南临鼓山,西与北安庄村接壤,北临南洺河,与武安市洺湖公园阰邻。地势南高北低,总面积2平方公里。相传建村于明洪武年间。初有“曹”姓人迁此定居,称“曹家寨”。后有“黄”姓人迁入,繁行兴盛,遂成望族,故村名改为“黄粟山”也有“南粟山”一说
黄粟山村主要建筑,建于明清和民国时期,以砖木结构为主,主要墙材为青砖和青石。传统院落均为中轴线对称的四合院形式,建筑工艺精湛,年代特征明显,现有牌坊大院、进士第等古民居院落40余处,南大寺、财神庙等古庙宇10余处,砖雕、木雕、石雕、彩绘等传统工艺五彩纷呈,保存较完好。这里既有武安地域特征明显的商帮文化、红色文化,还有独具特色的传统科举文化
古民居建筑中以韩家大院最为典型, 韩家大院位于村西南侧。韩家大院的主人叫韩崇礼,在解放前闯关东到东三省卖药材发家致富,在上世纪二十年代,韩崇礼的父亲盖起了这座中西合璧的高门大院,正面有三十七朵葵花,里面有七朵葵花,合计四十四朵葵花,称为葵花门楼,大门修建的古色古香,带有民国早期的味道,吸收了西方欧式建筑风格。大门造型独特大气,上方雕刻着精美图案及文字。素有河北第一的民国门楼。大门内,外院与内院相连,中间有一道院门,在院门下边有一对石狮。南边一个房子,因年久失修,房顶己不存在了,院内房上瓦当特别漂亮,狮子头瓦当,纹理特别清晰,狮子头上的眼睛很明亮。外院最大特色,文化气息浓厚。在外院墙上写满砖雕文字,"谦受益","满招损","东望佛山","三槐","福寿","康宁","翠竹","勤补拙",很有人文教育一个大院
独具特色的传统科举文化。清中期始,这里文运昌明、高科屡出,涌现出一大批杰出才子,计有进士2人,举人、贡生、副榜、岁贡、国子监生等十余人,有“父子举人、叔侄进士”佳话。民国版《武安县志》云“黄粟山白氏一门,科名甲全县”。匾额“进士第”,是该村白云龙荣获“赐进士出身”功名后,由礼部尚书亲书赠送,至今还悬挂在大门门相之上,激励着白氏后人。白云龙,字际五,北安庄乡黄粟山村人,清嘉庆戊午年(1798年)科举人,嘉庆六年(1801年)辛西科考中第93名进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