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土寸心!武安这位国土测绘技术大咖,牛!

王佳佳 发表于 2022-9-24 09:09: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北

田端信,中共党员,本科学历,高级工程师,注册测绘师,现在武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作,常年工作在地质测绘和生态修复工作现场。

他自参加工作以来,多次获得嘉奖和政府三等功等荣誉,业务方面,主持完成多个重点项目的勘测定界工作,并多次获得省地理信息局优秀科学技术奖和优秀测绘工程奖等。
  2000年毕业参加工作后,“3S”技术正在全国萌芽。为进一步推动办公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田端信主动参与到当时地矿局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研发工作中。为适应数字化要求,他和团队同志们完成了我市97幅1:1万比例尺地形图数字化入库的任务,为今后自然资源和规划事业的信息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6年,全球定位系统(GPS)的使用在国土测绘行业初露端倪。受当时技术水平所限,外业测量时,必须有至少两台GPS同时操作。一台作为基准站,其余的作为流动站进行观测,每到一个新的测区都要重新建立基准站,计算转换参数等,具有操作繁琐、作业效率低、精度差等缺点。2008年的测绘任务繁重,田端信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他主动上网查询、咨询专业人士,了解到一种最先进的“GPS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经请示领导同意后,他马上投入到建站工作中。
当时正值寒冬腊月,建站的前提是需要在国家高等级控制点上进行连续观测至少6—8小时以上。由于武安属山区地形,高等级控制点全部在山顶最高处,田端信带领测量人员天不亮就起床,带上干粮向深山进发。一座山光爬到顶就需要4个小时,观测6—8小时,下山3个小时,往往还没下山天就黑了,下山时团队同志们为保证安全手拉手靠微弱的手电光一起下山。其中有一个控制点在峰峰矿区的九合沟岭,路上需要经过一段宽仅有50厘米的小平台,平台下面就是万丈深渊,看到这种情况同志们都犯难了,但这是唯一一条通往控制点的路,田端信主动第一个下去,50厘米宽的平台站在那里只能背靠峭壁,脚下就是悬崖,而且呼呼的北风刺骨的冷。后来回忆起当时情景田端信和同志们还是刻骨铭心。就这样在他的带领下,经过半个月努力,终于建成了武安市第一个“GPS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当时,建成这一系统的只有像北京、深圳等大城市。系统的建成不仅统一了我市的测绘系统和基准,而且极大地提高了测量的作业效率和成果精度,直到现在系统依然服务于我市测绘行业,为我市测绘行业做出了突出贡献。2010年“GPS参考站系统”获得了河北省地理信息局科技进步奖。
生态修复是一个新的业务,田端信牺牲休息时间上网查阅学习相关知识。对省下达我市的治理任务,他主动对接技术单位,和技术人员现场踏勘,现场制定治理思路,对接方案现场核实,跑遍了每个治理点的每一寸土地,确保了治理方案的可行性和最优化,同时积极引入最新的治理措施,以到达最优的治理效果。如在太行山高速可视范围内的一处白茬山采用了“挂网喷播”的治理措施,既保证了高速可视的绿化效果又减少了投资额。
  矿山生态修复是一个全新的学科,田端信始终坚持努力钻研业务,深刻准确把握上级有关精神,开拓创新,勇于探索,不断为我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双碳”指标的落实作出积极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