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去武安办事,想回趟老家看看,人到了村子口,却没进了家门,为啥?因为老家附近那一片老房子都没人住了,路边的野草疯长,挡住了进家的路,又没带工具清除,只好掉头开车回来。
老娘是2019年四月走的,老娘走后,老家的房子就没人住了,刚开始,我还趁着上坟的机会抽空回去看看,打扫打扫,收拾收拾,后来一忙,就顾不上了,上完坟就直接走了。
我家的老宅子建于清光绪27年,也就是公元1901年,至今已有近120多年的历史,算是名副其实的百年老宅了。原先在东侧山墙边上曾有一行字“清光绪廿七年建”,用碎瓷片镶嵌在楼顶平面上,上世纪90年代为防漏水而重新在旧房顶上打了一层水泥,就把字覆盖到下面了。
老宅子为一座典型的北方四合院,整座院落依地势而建,位置在我们村子的最高处。估计是为了把院子建造的尽可能的大一点的缘故,主房的后墙连同根基愣是从山的半坡笔直的削下去,因为后墙和院子的落差足足有一层楼房高,主房一楼的石头后墙基本上全陷入到夯实的土里。整个院子前墙是一色青砖,一砖半厚;后墙和侧墙则是打造过的尺半宽青石,石头之间几乎没有缝隙,在寻求坚固的同时,也追求着美观和好看。
院子坐北朝南,主房楼上楼下各五间,楼上储粮,楼下住人,主房一楼东西两侧各有一间卧室与主房相通,在我们当地叫做“五间屋子两甩袖”,主房和两间卧室在上院,下院与两间卧室往南相连的则是东西各三间厢房,在下院中间和上院相连的地方打有一眼老井,安装辘轳的石条架子至今还保留着当初的模样。南屋靠东的两间一般是马夫或帮工的住处,靠西两间是厨房、储物间和厕所,中间正对着主房的是走廊和大门。大门楼的造型十分讲究,上方是斗拱彩绘,斗拱彩绘的上面和下面东西两侧是用大青砖雕刻成的各种漂亮造型,大门两侧的底座则是用大型的青石条来支撑着,大门内走廊用"一横两纵"三条大型的青石条形成一个“工”字形,显得既大气,又实用。
父亲走后,母亲一直在老宅子里住着,近几年,本家堂叔和堂弟一家也搬到了新盖的房子去住,哥和我都觉得娘一个人住在老宅子孤单,几次都想接娘到城里住,她都不同意,每次都说:“ 人气人气,没了人住 ,房子也就没有了灵气,我活着还能动弹,不能眼睁睁看着它塌了。”其实我很清楚,除了住惯这老宅子,娘考虑更多的是觉得自个儿还能照顾自己,不想给儿女们添麻烦而已。
老娘在世的时候,特别在意这座老宅子,不止一次地给我哥和我说:“咱家这老房子,到你们这里都住了四代人了,我走了,你一定要看护好,千万别塌了”。
所以,在母亲走后过完头七,我和哥在老家住了好几天,先是雇人给房顶做了一遍防水;然后请人在家里的木门外面又按上了防盗门,窗户外面按上了防盗窗,家里其实已没什么值钱的东西,这样做的唯一目的,就是不想让人破坏家里的老房子,让祖祖辈辈住过的老宅子多保留些年头。
庄子说过:“独有之人,是谓至贵。”人如此,百年老宅也是如此,热闹过后,孤独不可避免;即使有关爱,衰老亦不可避免,我所能做的是如何面对这孤独和衰老,尽力守护好祖辈们留下的物质和精神家园,找一条可以继续和老宅子相处下去的路,使其少一些孤独,长一些寿命。因为这样做,才有可能:维系住文化根脉,留得住美好回忆,守得住美丽乡愁。
回来的路上,我想了一路,想起在老宅子里生活的点点滴滴,我觉得挺惭愧的,既对不起老娘的嘱托,更对不起祖上传承下来的这座百年老宅!
老娘是2019年四月走的,老娘走后,老家的房子就没人住了,刚开始,我还趁着上坟的机会抽空回去看看,打扫打扫,收拾收拾,后来一忙,就顾不上了,上完坟就直接走了。
我家的老宅子建于清光绪27年,也就是公元1901年,至今已有近120多年的历史,算是名副其实的百年老宅了。原先在东侧山墙边上曾有一行字“清光绪廿七年建”,用碎瓷片镶嵌在楼顶平面上,上世纪90年代为防漏水而重新在旧房顶上打了一层水泥,就把字覆盖到下面了。
老宅子为一座典型的北方四合院,整座院落依地势而建,位置在我们村子的最高处。估计是为了把院子建造的尽可能的大一点的缘故,主房的后墙连同根基愣是从山的半坡笔直的削下去,因为后墙和院子的落差足足有一层楼房高,主房一楼的石头后墙基本上全陷入到夯实的土里。整个院子前墙是一色青砖,一砖半厚;后墙和侧墙则是打造过的尺半宽青石,石头之间几乎没有缝隙,在寻求坚固的同时,也追求着美观和好看。
院子坐北朝南,主房楼上楼下各五间,楼上储粮,楼下住人,主房一楼东西两侧各有一间卧室与主房相通,在我们当地叫做“五间屋子两甩袖”,主房和两间卧室在上院,下院与两间卧室往南相连的则是东西各三间厢房,在下院中间和上院相连的地方打有一眼老井,安装辘轳的石条架子至今还保留着当初的模样。南屋靠东的两间一般是马夫或帮工的住处,靠西两间是厨房、储物间和厕所,中间正对着主房的是走廊和大门。大门楼的造型十分讲究,上方是斗拱彩绘,斗拱彩绘的上面和下面东西两侧是用大青砖雕刻成的各种漂亮造型,大门两侧的底座则是用大型的青石条来支撑着,大门内走廊用"一横两纵"三条大型的青石条形成一个“工”字形,显得既大气,又实用。
父亲走后,母亲一直在老宅子里住着,近几年,本家堂叔和堂弟一家也搬到了新盖的房子去住,哥和我都觉得娘一个人住在老宅子孤单,几次都想接娘到城里住,她都不同意,每次都说:“ 人气人气,没了人住 ,房子也就没有了灵气,我活着还能动弹,不能眼睁睁看着它塌了。”其实我很清楚,除了住惯这老宅子,娘考虑更多的是觉得自个儿还能照顾自己,不想给儿女们添麻烦而已。
老娘在世的时候,特别在意这座老宅子,不止一次地给我哥和我说:“咱家这老房子,到你们这里都住了四代人了,我走了,你一定要看护好,千万别塌了”。
所以,在母亲走后过完头七,我和哥在老家住了好几天,先是雇人给房顶做了一遍防水;然后请人在家里的木门外面又按上了防盗门,窗户外面按上了防盗窗,家里其实已没什么值钱的东西,这样做的唯一目的,就是不想让人破坏家里的老房子,让祖祖辈辈住过的老宅子多保留些年头。
庄子说过:“独有之人,是谓至贵。”人如此,百年老宅也是如此,热闹过后,孤独不可避免;即使有关爱,衰老亦不可避免,我所能做的是如何面对这孤独和衰老,尽力守护好祖辈们留下的物质和精神家园,找一条可以继续和老宅子相处下去的路,使其少一些孤独,长一些寿命。因为这样做,才有可能:维系住文化根脉,留得住美好回忆,守得住美丽乡愁。
回来的路上,我想了一路,想起在老宅子里生活的点点滴滴,我觉得挺惭愧的,既对不起老娘的嘱托,更对不起祖上传承下来的这座百年老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