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听武安柴天井村的故事

白羊能干 发表于 2022-8-11 16:13: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北

一个能够驻留时光的地方,一个寄托着乡愁的地方,一个逐渐悄无声息的地方……它惊艳过时光,也温柔过无数人的岁月。石头街巷里,映着光阴的斑斓,绿树浓阴下,曾是多少代人的家园,从老槐树下,到大山深处,柴天井村的祖先在这里垦荒择居、耕读繁衍。五百年的风也吹过,雨也淋过,这小小的村落精致祥和、依旧安然。纵然老槐树,有讲不完的故事,听故事的人,却越来越少越来越远,如果历史会说话,那就听它慢慢说……

 

抚摸时光深处的沉默

柴天井村,位于武安市南部,与磁县相邻,距离武安市25公里。村民以柴姓、曹姓为大户。柴天井建村约在明朝天启年间或崇祯初年,起初称曹家沟,后称曹天井。清道光十二年,柴姓族人柴世衡考中武举人,曹天井遂改名为柴天井。

 

柴天井不大,全村300多口人,安静淳朴又有些偏僻荒凉。顺着仅有的一条山路,走到尽头,就是柴天井村。村口处,一座用石头砌成的两层楼阁映入眼前。这是石阁,是进村的必经之路,阁外写着“山环水抱”,阁里写着“藏风聚气”,寓意整个村风调雨顺,人杰地灵。阁内的石壁上还刻着道光年间留下的“村规民约”,时刻提醒着进进出出的村民要遵守规则秩序。

 

走进村子,第一感觉仿佛突然进入了另一个世界:目光触及的都是石头,古朴的石头房,曲径通幽的石头路、石台阶、还有石院墙。在村子街巷间游走,就像走亲戚一样,从一扇门洞前朝里观望,只见重重院落,层层门厅相连呼应,每栋房子都是一本无言的书,随便翻动都能抖落出一段历史尘封的故事。

 

穿过石阁,便是古民居和武举人柴世衡大院。进院右拐,是他平日的练功场,角落处蹲着的重达500斤的练功石,听说武举人一手便可举起。往院里走,一切显得静谧而安详,老屋上的天线交错,连接着现代文明的气息。黄土与石头混合填充的墙体,石板或石头铺就的小院,在阳光的照射下,深深烙着沧桑时光停驻过的痕迹。或许是这儿太原始了,年轻的人们渐渐选择了离开,只剩下年迈的老人还固执地坚守着这

 

方心灵的家园。

继续向前穿行,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寨堡式的建筑——柴家巷也甚是显眼。墙上“武南国共第一次合作会议旧址”的标牌,向人们介绍到,这里是武南、磁县国共第一次联合抗日会议旧址。沿着长长的胡同向里,一座座院落如棋盘布局,一面面耸立的青石墙阻挡了夏日炎炎,山风在安静的小巷穿行,给这里的人们送来阵阵清凉。

 

上到山腰,一座显眼的灰墙房子嵌在新建筑里,那是武南办事处旧址所在地,一个被称作“长寿院”的小院,院中主人人均寿命达九十五岁,就连一棵葡萄树也被大家称奇,一尺多粗的树干述说着它的长寿。在哗哗的水声召唤下,一面高约5米的石砖墙依山垒就,洞口上方注着“旱作农业蓄水洞”。这里的泉水清冽冰甜无一丝杂质,是天然的优等矿泉水,且洞口处常年流水、不曾中断,即便是旱季,水也完全够全村喝。用手把水捧进嘴里,如同喝了加了冰糖的泉水一般,凉而甘甜。

 

穿越历史的守望

回望过去,在残酷的烽火岁月,柴天井村民大多食不裹腹,但依然养育了八路军115师、129师。他们把最好的粮食,让八路军吃,八路军就有了小米加步枪的物质基础。同一个院中哪座房子最好、最宽大敞亮,就腾出来让八路军住;同一个村子,最高大气派的院子、房子都让八路军入驻。妇女把最好的麻,搓成最好的绳,纳成最好的鞋作军鞋。村民们把最壮实的驴、马、骡派出去支前运军粮,把正下蛋的鸡炖汤给八路军伤员养伤,还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为部队购买物资,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翻开曾经留存的票据,交小麦260斤,交军鞋36双,交公款150元……细想想,这一摞摞的存根后,是怎样的一种牺牲?

 

柴天井村,用它的温润和朴素,见证了岁月,见证了历史。今天,它依然安静慈祥,古朴淡雅的建筑、郁郁青青的古树。平静无波的街巷、恬淡安宁的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1 显示全部楼层
马凤军 发表于 2022-8-12 07:20: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西
景色很美,我也想有机会去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