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邯郸唯一的县级市,武安市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百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邯郸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埋头苦干,与时俱进,创新突破,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7月20日邯郸日报在《非凡十年·权威访谈》栏目中以《奋力谱写新时代武安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题,刊发了对我市市委书记刘浩峰的采访,带大家深入了解了武安市,在过去十年间取得的非凡成就 记者:武安是邯郸县域经济的“排头兵”,请你谈一下过去十年间武安走过了一条怎样的转型发展之路? 刘浩峰:我们深知武安经济体量大、产业结构重,十年来我们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去、主动调、加快转,积极培育新动能,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传统产业凤凰涅槃。钢铁企业由2012年的19家,减量升级、整合重组为“6+1”格局,压减炼铁产能1184万吨、炼钢产能1095万吨,武安去产能做法被列入全国改革发展典型案例。新兴产业日渐壮大。格力智能装备制造、龙凤山铁基新材料等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引领发展,产业结构由原先的“一钢独大”,呈现精品钢材、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物流等竞相发展新格局。综合实力跨越提升。全市生产总值由494.9亿元增加到758.1亿元;财政总收入由65.3亿元增加到113.04亿元。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1家,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12家,市场主体由10956家增长到78200家,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百强”第78位。 记者:武安作为工业重镇,请你谈一下过去十年间武安是如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 刘浩峰:武安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守好蓝天白云:持续开展“四大行业”深度治理和超低排放改造,全部达到或超过国家要求标准;坚持“控煤、降尘、管油、治车”多管齐下,倒逼低端落后企业转型退出,累计清理“散乱污”企业1160家;大力发展绿色运输,普阳钢铁等6条铁路专用线开通运营,相较2016,PM2.5下降25微克/立方米,PM10下降56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年增加43天,2021年度荣获省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护好绿水青山:对173余处露天矿山进行修复治理,恢复治理面积1.6万余亩,变渣山矿山为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人民日报》头版专题报道九龙山生态治理经验;持续开展造林绿化工程,森林覆盖率达到34.8%。走好低碳之路:以新峰循环经济产业园为龙头,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机制成为全国“样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项目可将区域内所有钢渣矿渣“吃干榨尽”,医废、危废综合利用项目实现“变废为宝”,国家级循环经济和“无废城市”的打造引领区域绿色低碳发展。 记者:过去十年武安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请你谈一谈取得了哪些成就? 刘浩峰:武安始终把做美城乡作为提升形象,提高群众生活品质的重要抓手。城市更宜居,西苑高端商务新区、洺湖生态新区、东部产城融合创新区“成型成城”,建成区面积由29.6平方公里扩大到39.3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35.79%上升到56.7%,城区集中供热、供气实现全覆盖。被评为省级文明城市,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乡村更美丽,农村改厕、亮化、饮用水源水质检测合格率、主街道硬化率均实现100%;形成“小米、林果、中药材、瘦肉型猪”四大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村集体年收入持续提升,4个乡镇跻身“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被评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生活更幸福,3201户7901名贫困人口实现高质量脱贫,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0%以上,每年滚动实施20项民生工程,高考万人口上线率连续10年稳居邯郸第一,职教对口升学在全省实现“二十一连冠”,武安市第一人民医院被评为三级乙等医院,系全省县级唯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了近4番。 记者:今年,中共武安市委八届三次全体会议提出要在“十四五”期间实现经济总量超千亿目标,请你谈一下“十四五”期间武安将如何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刘浩峰:“十四五”期间是武安跨越提升的关键期。武安将以“十四五”期间经济总量超千亿为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奋发进取,坚决当好邯郸高质量发展排头兵。一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着力打造发展强劲的活力之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九大产业链为抓手,全力推进优势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持续打好项目建设攻坚战,大力开展招商选资行动、主体倍增行动、三产提升行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着力构建充满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二是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着力打造环境优美的生态之城。打好生态治理攻坚战,推动钢焦企业全部创“A”,严格实施“九尘共治”,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鼓励开展低碳试点、近零排放试点建设,努力打造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的优美环境。三是推动城乡深度融合,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的魅力之城。实施好西苑新区建设、玉带河综合治理、南水北调引江入武、老旧小区改造等工程,加快城市更新步伐,提升城市品质,扮靓城市形象;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大力开展乡村建设,做大做强乡村产业,让乡村更美丽、生活更宜居。四是持续保障改善民生,着力打造全民共享的幸福之城。持续增加民生投入,每年滚动实施民生工程和民生实事,着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努力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让群众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获得感成色更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