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武术名扬天下,早已超越一般佛学的意义,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据考证,武传少林与外来佛教高僧无关,少林二世祖稠禅才是少林武术的创始人。近日,河北省武安市惊现少林二世祖稠禅练武功成之地——定晋岩禅果寺。据寺内碑文记载:明正统年间,山西古金兵郡净朗大师修建该寺。据此,山西与河北定晋岩禅果寺、河南嵩山少林寺的关系更加扑朔迷离。
少林武术创始人稠禅
稠禅开创僧人习武先河
他是北方禅法之祖,连名闻天下的达磨大师都对他望尘莫及。
他是北魏、北齐两朝国师,北魏孝明帝曾三下诏书请他入朝为官,孝武帝曾为其修建精舍禅室,他都淡然处之。
北齐文宣帝曾因他的一个建议,下令废除皇家的渔猎制度,诏天下禁杀生灵。元代磁州窖瓷枕上绘有他在定晋岩“禅杖解二虎”的故事。大明永乐大帝曾为其亲撰《神僧传》,并将其事迹铭铸于天下第一钟——永乐大钟之上。他就是稠禅,从武安走出的一代宗师,一个渐渐被历史尘封的人物,一个本不该被遗忘的先贤。
国庆节期间,作者戴玉刚与武安著名学者石书军行脚临漳、登封、济源、安阳、新乡,广搜史籍,遍参遗迹,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稠禅。
稠禅(479~560),河北武安县人,原名孙溪,法名禂禅。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年),14岁的稠禅入寺落发为沙弥,开始在定晋岩禅果寺发奋练功,28岁时前往钜鹿郡景明寺出家,33岁到达少林寺,住持少林10余年,开创僧人习武的先河,成为少林寺“二祖”。
时间上溯到1500年前,正值北魏孝文帝时期。出身贫寒家庭的稠禅,为躲避兵役或纯粹为了糊口,小小年纪就到武安县定晋岩的禅果寺做了沙弥。
那时寺院的开销由国家供给,在那个战乱频仍的时代,国家对佛教的尊崇更甚于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庙院被当权者赐以巨额的财富和田产,修行者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公务员,不仅免除兵役徭役衣食无忧,还有可能借此出人头地,许多贫苦百姓不堪生活压力,都会选择把孩子送到寺庙去。
当时的武安尚武之风盛行,一为禅修之余强身健体,二为深山老林防野兽袭击,三为寺庙间争夺产业。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寺庙本身拥有的财富和田产,往往成为农民起义军抢掠的目标,僧人们需要武装起来以保护寺产甚至自卫。据说稠禅小时候因为长得瘦弱,经常受同辈沙弥的欺辱,于是学佛之余暗暗苦练武功,终于成为拳捷骁武、备通经史的文武全才。史书记载稠禅“横踏壁行”、“跃首至梁”、“以杖驱虎”,俨然电影作品中气功、轻功、拳术、棍术皆精且德才兼备的武学宗师。
关于稠禅学武还有一段传说。据说他体弱不堪侵扰,曾跪倒在定禅果寺的伽蓝大殿里,紧闭殿门,抱着大力金刚的脚苦苦祈祷,六天之后终于感动神灵,恍惚中吃了金刚送给的一钵肉筋,果然臂力大增,武艺超群,伸手提起寺前的石兽挥舞成风,原先凌辱他的那些沙弥吓得跪在地上请他饶恕,从此武师稠禅声名鹊起。
稠禅后来离开禅果寺,先到林州天平山习武修行,28岁到钜鹿郡景明寺受戒,后又到定州嘉鱼山、赵州漳洪山和鹊山禅修,33岁到少林寺拜首任住持跋陀为师学习佛法时,已经是江湖中声望颇高的禅宗大师。传说为了验证稠禅的定力,佛祖借稠禅坐禅时偷偷化为一绝色美女,从后边将其揽在怀里,稠禅竟不为所动,可见定力匪浅。
当时,少林寺的首任住持跋陀是印度人,北魏孝文帝时来中国传播佛教,深受孝文帝敬重。跋陀非常器重稠禅,曾称赞稠禅“葱岭以东,禅学之最”,亲自为之悉心度化,他甚至在稠禅到少林寺不久就甘愿让贤,借口“年渐迟暮”迁居少林寺外,直到圆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