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有一个地方被誉为太行山根据地的“小上海”。这里是敌我双方进行经济战的最前沿,根据地党政军机关开设的公营商店、冀南银行分行,形形色色的商贩走卒,乃至一些日伪特务、汉奸都聚集在这里。
在贸易来往中,敌我双方悄然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粮食战、货币战、贸易战。这里堪称“小地方,大舞台”,从敌我双方在这里展开的重重较量和斗争中,可以体会到根据地敌我双方经济战之激烈、残酷和复杂。
向八路军送来农产品慰问的老百姓,在当时,鸡蛋和鸡都是极其贵重的物品,这个地方,就是河北武安阳邑镇。
特殊形势下的市场繁荣
阳邑是河北省武安县的一个集镇,距离武安县城约30公里,与涉县、左权县接壤。历史上,阳邑是山西、河南、河北货物流通和贸易往来的一个重要“中转站”,太行山盛产的很多山货,以及购自平原和城市的物资,都是通过这里完成交易的。
借助阳邑这个重点“中转站”,根据地将太行山盛产的花椒、核桃、柿饼、杏仁、中药材(黄苓、柴胡、知母、连翘、甘草、猪茯苓等)和野兽皮毛等山货销售到敌占区,再换回根据地需要的食盐、布匹、染料、纸张、碱面、糖和火柴等日用品。
随着阳邑市场的繁荣和突出的经济地位,有人形容它是太行山的“小上海”。
太行山根据地的民兵
阳邑既是根据地进出口货物的重要通道,也是敌我进行货币战、粮食战的一大“战场”。在这场特殊战斗中,根据地也有过一次失误。
1942年,根据地提出“今年打败德国,明年打败日本”的宣传口号。口号极为鼓舞人心,也使很多人错估了战争形势,没有意识到抗日是一场持久战,认为日本很快就会投降。有的部门领导认为,边区存储的粮食不如改为出口,换回其他物资更为划算。
于是在这种错误思想引导下,边区贸易部门的人员说服边区政府领导,将根据地积蓄的30余万石储备粮食拿出来,全部用于出口,而且,还借用了一部分公粮。
没想到太行山很快遭遇百年难遇的旱灾、蝗灾。出口储备粮食这一决策失误,不仅影响到了军需供给,而且在灾荒年间犹如雪上加霜,使粮食调剂、抗旱救灾等工作极为被动,困难重重。
当太行山根据地拿不出足够的粮食与敌人斗争时,原本处于被动局面的敌人乘机反攻,提高了工业品出口价格,增加了边区进口物资成本,从而让敌人短期内轻松“扳回一局”。
阳邑旱水池
也正是这次会议,促使边区政府和各个财经部门吸取经验教训,调整业务重心,在根据地大力扶持生产,从而很快扭转被动局面,走出经济困境,为抗日和解放战争胜利积蓄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抗战时期的“小上海”阳邑,是当时太行山根据地与敌人开展经济战的一个战场和缩影。透过它,可以了解抗战时期经济战的复杂性,也可以总结出一些经验和教训,为后人借鉴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