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武安治所不在固镇

失眠就画笔 发表于 2022-5-22 15:26: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北

先秦秦汉时期,出现了多位以“武安”为封号的历史人物。依《史记》所载,战国策士苏秦被赵国封为武安君,赵国名将李牧被赵悼襄王封为武安君,名将白起被秦昭襄王封为武安君,秦末刘邦曾被楚怀王(楚义帝)封为武安侯,西汉外戚田蚡被汉武帝封为武安侯。这些封号中“武安”二字的含义不一样,有的是荣誉勋号,如刘邦的武安侯,《史记正义》解释说:“能抚养军士,战必克,得百姓安集,故号‘武安’。”有的是封国就在武安,如田蚡,他的武安侯国还往下传了一代人。

 

 

武安至少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是一个县了。作为一个县,武安面积还是比较大的,下面包含大量的乡、亭、里,那么武安县的治所在哪里?或者说当武安是侯国时,其国都的具体位置在哪里?

 

 

古代武安治所在固镇说的源流

目前能确定的是,唐代武安治所已在今武安市区。唐代李吉甫主编的《元和郡县图志》载“洺水,西北去(武安)县八十三里”,这与今武安市到洺河源头的距离相合。1987年武安县文保所在今武安市西7.5公里圆柏树村发现武则天时期霍君墓志铭,铭文记载霍君“葬于县西十五里之原”,则唐代武安治所正在今武安市区。所以本文所讨论的“古代”指春秋战国至隋代。

 

 

对于唐代之前武安的治所,文献也有记载。《史记·秦本纪》“白起为武安君”条下,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注云:“言能抚养军士,战必克,得百姓安集,故号武安。故城在潞[洺]州武安县西南五十里,七国时赵邑,即赵奢救阏与处也。”唐代潞州在今山西长治一带,而洺州在今河北邯郸、武安一带,所以“潞州”当系“洺州”之误,1959年中华书局版《史记》对其做了勘误。固镇正好位于武安西南五十里的区域(直线约距离23公里),《史记正义》的这条注释成为了后来“武安治所在固镇”说的主要依据。

 

 

《史记正义》单行本早已失传,其内容主要见于不同版本的《史记》中。泷川资言《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佚存》搜集整理了大量《史记》的古版本,不同版本的《史记正义》在“白起为武安君”条下的注释均作“潞州武安县西南五十里”,则《史记正义》传世版本即如此。至于《史记正义》对武安治所位置的注解,也为后世顾祖禹《读史方舆记要》、张琦《战国策释地》等书沿袭。1990年版《武安县志》说:“隋开皇十年(590)……(武安析置)阳邑县……大业元年(605年)阳邑复归武安。期间,县城由固镇迁今所。”阳邑县的设置与撤销见于《隋书·地理志》,但“(武安)县城由固镇迁今所”的说法并无文献证据,极可能是由《史记正义》的注释发明出来的。

 

 

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固镇陆续发现了许多战国秦汉时代的遗址。2010年,固镇发现了59座战国至汉魏的古墓和古城遗址,考古工作者通过测绘,认为古城由南北两座相连的城组成,面积约73万平方米,这已经是较大的城邑了。《邯长铁路复线武安固镇段考古发掘报告》依据《史记正义》和《读史方舆记要》武安故城在“武安县西南五十里”的说法,认为固镇就是“战汉时期的武安古城”。之后,越来越多的学术著作和宣传材料也都将战国至隋时期武安的治所认定为固镇。

史料辨误:古代武安治所不在固镇

固镇古城遗址

 

史料原文考证:武安故城在县西南五里

《史记正义》对武安治所还有另一种说法。张守节在《史记·外戚世家》“封田蚡为武安侯”一条的注释中,引《括地志》云:“武安故城在洺州武安县西南七里,六国时赵邑,汉武安县城也。”这里张守节明确给出了参考资料——唐代李泰主编的《括地志》。不难推断,《史记·秦本纪·正义》“武安县西南五十里”的说法应该也来源于《括地志》。然而,这两处引文的内容却相互矛盾,一个说“七里”,一个说“五十里”,究竟哪个正确?《括地志》原文到底是怎样写的?

 

 

《括地志》原书大约在宋代亡佚,从清代开始,不断有学者将散见于各书的《括地志》内容进行辑录和考证。现将其中与武安相关的内容摘抄如下:

清代孙星衍《〈括地志〉八卷附补遗》:“武安故城在洺州武安县西南六里,六国时赵邑,汉武安县城也。”其标注史料来源是《史记·外戚世家·正义》。

清代王谟《汉唐地理书钞》引魏王(李)泰《括地志》:“武安故城在洛州武安县西南七里,六国时赵邑汉武安县城也。”

 

台湾学者王恢《括地志新辑》:“武安故城在西南七里,六国时赵邑,汉武安县城也。”其标注史料来源是《史记·外戚世家》。

 

贺次君《括地志辑校》:

武安故城在洺州武安县西南(七)〔五〕里,六国时赵邑,汉武安县城也。《史记·外戚世家》:“封田蚡为武安侯”正义引。按《元和郡县志》说:武安故城在武安县西南五里。《史记·秦本纪》:“白起为武安君”,正义说“在武安县西南五十里”,盖衍“十”字。今依《元和郡县志》改。

 

 

对比之下,贺次君《括地志辑校》所辨最有说服力。王谟、王恢的史料来源均是《史记·外戚世家·正义》,孙星衍辑录的“六里”应该是版本问题导致的错误。唐代李吉甫主持编纂的《元和郡县图志》在流传过程中有六卷多遗失,不过包括记载武安相关内容的第十五卷在内的三十多卷内容都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所以贺次君引《元和郡县图志》来纠正《史记正义》之误,最为可取。宋代乐史编纂的《太平寰宇记》对武安的记载与《元和郡县图志》相同,均是“武安故城在武安县西南五里”。

 

 

考古遗址也能佐证贺次君的考证,武安市西南近郊确实有不少战汉时期古城遗址,一些面积还比较大。在今武安市南3公里的武安镇店子村西南洺河北岸台地上,有战汉时期的店子古城遗址,面积约16万平方米;在今武安市西南6.5公里的午汲镇午汲村北200米处,有战汉时期的午汲古城遗址,面积约68.8万平方米,而且,不排除未来在武安市西南近郊还会发现大型战汉时期古城遗址的可能性。

史料辨误:古代武安治所不在固镇

午汲古城遗址

 

固镇有八百年时间并不隶属于武安

之所以说固镇不是古代武安县的治所,还可以从固镇地区在历史上的归属来考证。战汉时代,固镇应该是归属武安管辖的,但从公元222年至1073年固镇并不隶属于武安,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固镇才重新划归武安,并延续至今。

 

 

曹魏黄初三年(222年),析分武安县置临水县,处于“四地道口”的固镇大概在这时划归临水县。唐武德六年(623年),临水县并入滏阳县。永泰元年(765年),又从滏阳县析分出昭义县,昭义县辖区即故临水县之地。开成四年(839年)八月,昭义县治移至固镇驿。这是固镇在魏晋之后不再隶属于武安的最直接证据。析分武安县置临水县的历史也能从侧面表明,战汉时代武安的治所不可能是固镇,因为一般不会将一个县几百年的治所轻易划给新设置的县。

史料辨误:古代武安治所不在固镇

南北朝时期(404-590年)临水县辖区示意图

 

北宋时期,固镇再度归属武安。据成书于元丰三年(1080年)的《元丰九域志》记载,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昭义县更名昭德县;熙宁六年(1073年),昭德县省入滏阳郡为镇,滏阳郡武安县下辖北阳、固镇、邑城三镇。《宋史·地理志》也有相同记载:“滏阳……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省昭德县为镇入焉……武安……有固镇、永安、黄泽、海回四砦。”此后,固镇一直隶属武安,直至今日。

 

 

综上所述,古代武安治所在固镇说的源头就是《史记·秦本纪·正义》在引用《括地志》时,误将武安故城在武安县“西南五里”写成了“五十里”,恰好固镇又发现了大量战国秦汉时期的遗址,这才导致了人们错误的联想。历史上,武安在战国秦汉时期的治所应该在今武安市区西南五里,具体位置仍有待考证,其治所迁徙到今武安市区的时间,也无明确记载;只能确定,唐代以后,武安治所就在今武安市区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