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10后”爱上戏曲,把金奖抱回家
在新的文化娱乐形式不断涌现的当下,戏曲这个“老古董”似乎离青少年有些遥远。但仍有一些孩子,他们或偶然接触到戏曲、或受到长辈的耳濡目染,与戏曲结下不解之缘,他们不仅听戏,还将大量的时间精力献给戏曲学习,在一次次比赛中磨砺、精进。近日,第七届中国戏曲文化周中国戏曲票友大赛落幕,少儿选手占选手总数的46%,涉及20个剧种,成为本届票友大赛的一大亮点。当“10后”爱上戏曲,稚嫩脆亮的声音有了底蕴,古老的艺术长出“新苗”。
第七届中国戏曲文化周中国戏曲票友大赛决赛上,崔宇萱凭借对武安落子《端花》选段的精彩演绎,赢得了综合少儿组金奖。去年,她还获得了第26届中国戏曲“小梅花”称号,这是少儿戏曲界的最高荣誉,那时她表演的也是《端花》;同年,她还参加了票友大赛京剧少儿组比赛,获得了银奖。
来自河北省邯郸市的崔宇萱5岁就开始学习戏曲,到现在已经6年多。她的妈妈杨俊梅热爱戏曲,经常带着孩子一起看戏曲表演,最初,是戏曲演员的精美服饰吸引了崔宇萱。见孩子感兴趣,杨俊梅就带她去上了一节戏曲课,体验之后,演员们“打”的功夫和使用的枪等道具,也让崔宇萱着迷。就这样,她开始了自己的戏曲学习之路。
崔宇萱没有专注于一个剧种,她学过豫剧,也学京剧和河北邯郸的本土戏种武安落子。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是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平调由豫北一带流传的梆子戏演变而来,落子由河北武安一带民间流行的“花唱”发展而来。从小生活在武安、喜欢武安,加上知道武安落子是宝贵的文化遗珠,崔宇萱就在四年级时喜欢上了武安落子,并坚持学习,打算把这一本土戏传承下去。
三四年级时,课程压力还相对较小,除了接受戏曲老师的指导之外,崔宇萱每天放学回家后的时间都分为两个部分,晚饭前是属于戏曲的,练习老师教的内容,晚饭之后的时间属于学业,她称之为“饭前专业课、饭后文化课”。寒暑假时,则天天从早上五点多练到十点多,回家吃饭休息后,下午继续出去练。比起出去玩或看电子产品,崔宇萱更愿意徜徉在戏曲世界,不练的时候就看看书,传统文化类的书籍也更受她的喜欢,比如《论语》《诗经》等。崔宇萱觉得,有自己的才艺是一件好事,而学习和传承戏曲更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
“她没有特别系统地接受戏曲老师的教导,孩子喜欢哪种戏曲、哪个选段,我们就带她去学,能在大赛上获得专家老师的认可,我们都觉得很荣幸。”杨俊梅说,对于小众的地方戏曲而言,能在大舞台上展示、让更多人了解是最关键的,获奖是其次,孩子的指导老师、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武安平调落子代表性传承人之一王新荣也很高兴崔宇萱能把这个小戏种带到北京这个全国性的大舞台上。
崔宇萱对戏曲的喜爱促使她很希望和朋辈分享戏曲的魅力。在幼儿园的时候,她在班上表演了京剧《梨花颂》,受到了同学们的喜欢;小学一年级时的一次联欢会,她表演了豫剧《花木兰》。“一开始,同学们不了解戏曲,他们觉得我唱得有点难听,老师给他们解释后,我又唱了一遍,他们就给了我非常热烈的掌声。”自那之后,每次联欢会,老师都会让她上台表演戏曲,课下,崔宇萱也很乐于向同学们讲解戏曲的小知识,就这样,班上的同学都对戏曲有了基本了解。
“以后我想进入专业的戏曲学院学习更多的戏曲知识,出来后当老师、教学生,让他们了解并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我可以教他们武安落子,让他们把武安落子带到他们自己的家乡去,让更多人了解这一武安家乡戏。”崔宇萱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