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长城探访录之3——茶壶山隧道、后掌村唱戏!
我们上次《古长城探访》中说道:沿着“太行高速”至沙河“渡口”下道,沿着“武当山”西行至“武安——仙灵湖”村口,当问及村民后,再次沿着“沙武线”返回“平涉线”,赶到“武安”与邢台交界处的“玉志山庄”,这样我们仅仅在路途上就用了快1小时的时间,随机,我们再次返回,沿着“沙武线”走过了:“茶壶山隧道”,翻过大山来到一个小村落“后掌村”,后掌村是个依山而建的村落,村落不大,却是个坎坎坷坷的村落。到处都是坡,整个村落犹如建立在一个山窝中,《武安地名办》介绍:后掌 相传清代建村。村落原在河沟西北处,村后多木炭窑,故名后窑沟,后迁今址。因居常社川上源,即川之后底,山形如巨掌,故名后掌。
看看我们进村的路线,都是处在大坑里,我们踉踉跄跄地走在进村的道路上,看似很贫穷,实际上不是那么贫穷的,这从村落中的“唱戏”就可以看出来的···
戏台,在山区里的村落中是村民们文化交流的唯一平台,由于山路使山区的村落变得闭塞,原来没有电器时是唯一的交流之地,一年当中就依靠村落中的“会”,将外面村落中的人们,拉进村落,让山区的老百姓有了机会进行交流,与外界有了联系
原来十里八乡的“亲亲们”都在趁这个机会去“走亲亲!”、“回娘家啊!”,“走亲访友”是“会”的主题,什么谁家的姑娘该嫁人了?谁家的“寡妇”是不是可以与谁家的“光棍汉”结婚了,反正就是家长里短的事儿,都是趁着“会”解决的,可是现在的村落却一改原来的风气,变得没有人气了···
偌大的一个戏台,却很少有人看戏了,人们都走向城市、走向楼房、走向经济发达地区,远离了生育养育的土地,远离了土生土长的农村,变得十分“憎恨”一般地远离农村,让一个500多人的村落变得消极起来,我们只能借此机会“看一下官戏!”,关于“官戏!”一词似乎有近30年无人触及了,现在的小孩们都不知道“2分钱一张戏票”是怎么回事了?
这个“后掌”村与其他村落一样:都是上年纪的老人、与孩子在这里,在阴凉地里,拿着“马扎”、“板凳”,一脸的无奈地在看一场2000元的“豫剧”,原来人头攒动、比肩接踵的镜头也成为过去,原来对孩子们在戏台下追赶着的镜头,也成为过去的历史·····
原来我以为是个什么“草田班子”,走进一看大吃一惊,原来这是个较为正规的“戏班子”,看台上至少“伴奏”的就有6人之多!这不能不说中国传统戏曲的衰败,是由于人们的“审美观”的提升造成的衰败的主要原因,这或许也是“中国戏剧”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所遇到的关键问题,不是吗?中国现代戏剧之父——杨兰春,或许就是因为中国戏剧需要改革,才造就了中国戏剧的改革吧····
如此大的一个“戏班子”,假如在30年前会很轰动的,看那“会”引发一些人们所臆想不到的问题!比如喝酒打架、喝酒纠纷,甚至因为喝酒引发村落间的揪斗,成为“恶性事件”的发生源····
就是前面这个庙的“会”,似乎我们赶得很巧合?或许是必然的吧,因为常常在山区里寻觅,不会没有遇到“唱戏”的事情,也不知道那个村落会有“会”····
看看这个村落,处在“低洼”处,人们却在这里生产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几经打听,还是由于“口音”的问题,依然没有找到“峻极关”的道路,我们继续探访下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