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傲!磁山文化将亮相省运会开幕式!
河北武安磁山遗址位于河北省武安市磁山村东约1公里处的南洺河北岸,东北依鼓山,距武安城17公里,是中国最初发现的一种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距今8180—7560年间,突破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考古的年代,考古学上定名为“磁山文化”。2021年10月,武安磁山遗址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磁山文化分布于太行山东麓,是一种以筒形直壁盂、鸟头形支脚为特征的考古学文化,是世界黍、粟的发源地、农耕文明起源地,是中华民族文化和东方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邯郸十大历史文化脉系之首。1988年,磁山遗址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2年冬,磁山村群众在村东台地开挖水渠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座在地下沉睡了八千多年之久的“原始村落”,从而揭开了我国北方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探索的序幕,填补了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空白,在我国乃至世界文明进程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因最早发现于武安磁山而被文物考古学术界命名为“磁山文化”。
磁山遗址自发现以来,文物部门曾多次进行考古调查,1976—1998年间,先后进行过三次大规模考古发掘,揭露面积7000多平方米,发现房基、灰坑、窖穴及“组合物”遗迹等1100多个(处),出土文物5000余件。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北大考古文博学院经碳14年代测定距今8180—7560年间,突破了仰韶文化最早不超过7000年界限,拉开了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早期文化研究的序幕。
磁山文化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已发生了飞跃式的变化,已进入繁荣的母系氏族社会,人们已掌握了房屋建造技术,拥有了必需的生活用具,过着较为稳定的定居生活;社会生产以从事农耕为主,兼及采集、渔猎、家畜家禽饲养和手工生产活动;率先培育出了黍、粟等粮食作物,发明了地下储粮技术;饲养了猪、狗等家畜,并最早驯化了家鸡;继承发展了石器和骨器加工、陶器烧制及编织纺织技术;出现了古朴的原始艺术,并萌发了以崇拜与祭祀为特征的原始宗教,开启了新石器时代人类的文明之光。
磁山遗址中所发现的各类灰坑、窑穴、房基等遗迹和质地各异、品种繁多的陶器、石器、骨器等遗物,说明磁山先民已在南洺河北岸这片宝地建起了自己的家园,不仅拥有赖以栖居生息的居址,还拥有日常必需的门类齐全的生活家当,过着较为稳定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定居生活。
发掘过程中,在遗址灰坑中发现“工具组合物”。这些“组合物”多由石磨盘、石棒、石铲、石斧、陶盂、支架、陶壶、三足钵等组成,而且大都按生产工具(石铲、石斧等)、脱粒工具(石磨盘、石棒等)、炊具(陶盂、支架等)分组分类放置,摆放的次序明显。这在国内其他新石器遗址中罕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