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传承 匠心守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四)
为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传承工作,切实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拟从今日起,陆续推出《百年传承 匠心守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系列活动,通过影像的方式向公众展现非遗传承人生活环境、成长经历和技艺习得、教学、传承的历程。通过观赏影像资料,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非遗的认同感、参与感、获得感。 武安平调落子武安平调、落子产生于明末清初,兴盛于上世纪中叶。抗战时期平调落子称“红色剧种”,在解放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解放后,平调落子发展到鼎盛时期。1959年毛主席视察邯郸时,看了《端花》之后说:“打破了清规戒律,是一台好戏,可以参加国庆10周年演出”。庆祝国庆10周年时,赴北京怀仁堂演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郭沫若等中央领导人看后十分高兴。当时的《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晚报》均作了整版报道。平调落子戏曾先后两次荣获全国群星奖金奖。如今平调落子活跃在晋冀鲁豫大地上。2006年被评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承人介绍陈淮山,男,汉族,1957年生,河北武安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武安平调落子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三级作曲。陈淮山自1981年以来一直在武安市平调落子剧团工作,师从武安平调落子作曲家孟永祥,其作曲技艺成熟,旋律优美流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陈淮山已为平调剧作曲28部,为落子剧作曲36部,并有著作八十余万字。其中《吴汉杀妻》《丢官记》《王嘎旦娶媳妇》《夕阳红》《新老少换》《京娘湖传奇》均参加了当年的邯郸市、河北省的戏剧节,并获重奖,《丢官记》获文化部“五个一”工程奖,《山村新路》参加当年河北省“七一”晚会,并在省戏剧节获奖,《送闺女》获全国第十一届“群星奖”。
页:
[1]